盛夏的安吉,青山绿水间,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,宛若一幅水墨丹青。昔日的废弃矿坑变身遗址公园,工业遗迹与乡土风光巧妙融合。当地通过修复生态,呵护了绿水青山,将生态资源变成绿色资产。
从“卖石头”到“卖风景”,从“卖竹子”到“卖空气”,再到一片叶子造福四方百姓,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新路在这个山区县城铺展开来。从理念“诞生地”成长为实践“模范生”,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。
小山村吃上“生态饭”
走进安吉余村,村口的石碑上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十个大字熠熠生辉,每天游人如织。很难想象,20年前这里曾烟尘漫天。上世纪90年代,“采石经济”在余村一带兴起,矿山成为大家眼中的“金山银山”。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介绍,发展“石头经济”让余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,但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后遗症也日益突出,矿石的开采挖空了山、染黑了水、污浊了空气。
直到2003年,余村入选浙江“千万工程”。要“钱袋子”还是要“绿叶子”,余村作了一个艰难抉择:停掉赚钱的产业,下决心封山育林,先后关停了3家石矿和1家水泥厂,村集体经济一下子从300多万元的高峰跌到20多万元。尽管作足了准备,但转型的坎坷还是超出想象。
“没有了矿场,村民没地方打工赚钱,我们就鼓励大家发展旅游,开始着手复绿复耕。”鲍新民回忆道,当时越来越多村民自觉守护起了这片绿水青山。余村开始严格按照景区标准来开展村庄整治。
2005年8月15日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,肯定了余村的做法,表示“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”,并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20年间,在“两山”理念指引下,余村恢复了绿水青山,原来在矿山上工作的村民开起了民宿、咖啡吧,办起了漂流项目,各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。
2018年,余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余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,抱团式发展、共享化运营,让过客变常客,流量变留量。据统计,2024年,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;“大余村”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,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54万元。
小小的余村,从绿色发展开始破局,引领着时代的大变迁。
竹资源串起新业态
作为闻名遐迩的竹乡,安吉拥有百万亩竹林,围绕竹子做文章,安吉找到另一条路径。
在安吉“以竹代塑”展览馆里,从竹签竹筷竹吸管到竹桌竹椅,近1000种竹产品按照使用场景被布置在展厅各处,它们是安吉近年推进“以竹代塑”的缩影。
目前安吉县竹加工企业数量近1000家,开发“以竹代塑”产品2000余种,集聚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校,参与实施“以竹代塑、以竹代粮、以竹代气、以竹带钢”等前沿领域项目。以浙江竹冠公司为例,从竹腐真菌中分离出5株高产酒精酵母,首创“五轮阶梯式发酵”工艺,2025年预计产出竹酒500吨,消耗嫩竹1万吨,探索出了“以竹代粮”新业态。
“竹子长在山上是‘景’,埋在土里是‘金’,一年四季可售卖的笋,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。”位于安吉县孝丰镇的浙江永裕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永兴说,依托现有技术,企业将竹子变为竹饮料、竹纤维成衣、出口竹制品。
在“以竹代塑”的同时,安吉还建立了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,创新推出“竹林碳汇”共富项目,将竹林空气转化为真金白银,串起生态保护、资源利用和价值转化的绿色循环。
“以前砍竹子每亩收入不到80元,现在竹林里的空气都能卖钱。”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党总支书记应忠东介绍。2021年,大里村将5425亩竹林流转至村合作社统一经营,通过碳汇交易平台获得首笔3年收储金27.55万元,反哺资金为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如今,全村竹林复育率达95%,林道硬化、智能设备升级更让竹林焕发新生机。
目前,安吉已组建村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,实现千亩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盖。“84万亩毛竹林收储完成,带来的年收益近1500万元,其中80%反哺村集体和农户。”碳汇交易平台运营方安吉两山合作社总经理助理曹安邦算了一笔账,这笔“空气财”被用在竹林经营上,村民就能源源不断地享受低碳红利。
“金叶子”沏出共富路
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万亩茶园里,漫山的白茶树不仅是生态美景,更是村民致富、帮扶八方的“金叶子”。
1995年,茶叶科研部门在安吉一处高山上发现野生白茶,并通过扦插技术实现“下山”。调研人员发现,溪龙乡的土质、气候、海拔等非常适宜白茶生长,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。于是,村里种辣椒、板栗、毛竹的农户逐渐转种起了茶叶。经过多年发展,溪龙乡茶园规模不断扩大。2007年,黄杜村取得“中国白茶第一村”的称号。这片“金叶子”,让村容村貌、村民收入也发生了巨变。
这片叶子还从黄杜村出发,跨越山海。2018年,黄杜村将“白叶一号”白茶苗捐赠给湖南省古丈县、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、沿河县、雷山县等3省5县的37个村,并陆续派出专家组前往当地,进行选址、种植、采摘、销售指导。捐赠的白茶苗在受捐地茁壮生长,续写着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的故事。
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科学种植体系,黄杜村现有白茶种植户385户,茶园面积达1.2万亩。这两年,安吉溪龙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携手打造茶旅融合综合体,数字游民公社就是其中一个子项目。在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盛阿伟看来,年轻人带着新思想、新创意汇聚于此,催生了一批以“一片叶子”茶饮空间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发展新业态。
依托万亩生态茶园,黄杜村游客不断。从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到带动三省五县共富,再到“一片风景链动全域发展”,黄杜村以茶为媒,既留住了千年茶韵的根脉网上股票配资开户,又蹚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。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