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海之滨,海风劲掠,阳江核电基地的六座灰色穹顶在海天之间巍然矗立。这座坐落于阳江市东平镇的国家“十一五”重点能源工程,在2025年7月24日迎来了6台机组全面商运6周年,全基地6台机组实现累计上网电量超4000亿度,在粤西大地书写着清洁能源的壮丽篇章。
创新驱动:从“人拉肩扛”到“机器代劳”的转变
“电气巡检一号即刻响应,正沿着阳五甲线进行巡检,重点监测户外设备热点、高压套管、输电线路等设备的微弱放电信号。”上午11点,在500kV开关站,电气部工程师余家豪正操作电脑发出巡检指令。屏幕上,“电气巡检一号”正灵活穿梭于高压设备当中,红外镜头扫过运行设备,温度数据实时传回阳核电气数字孪生系统。“五年前可不是这样。”余家豪蹲下身,指着机器人走过的轨迹,“那时候我们穿劳保服,在高温里、设备的轰鸣声里对设备进行逐个检查,一两小时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,还总担心遗漏。”
这只是阳江核电众多科研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。水下多关节机械臂精准抓取堆芯异物、核级阀门螺孔清理检查机器人、智能安防无人机……这些技术革新让“人退机进”从理念变为现实。
“运行、日常计划、维修技术等人员统一集中办公,统一协调管理六台机组日常生产工作。我们当时摸着石头过河,效果是未知的,风险也存在。”时任生产指挥中心项目经理的刘学丰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回忆,此前建设生产指挥中心最棘手的是没有可参考的样本。
凭着敢闯敢拼的劲,阳江核电生产指挥中心实现了1套固定人员管理6台机组日常生产活动、1个固定平台负责6台机组决策与支持、1份三天滚动计划牵引6台机组现场工作、1张日报代表群堆重要生产信息、1份重要缺陷单跟踪群堆关键设备状态。而如今,作为全国首个核电群堆管理全流程实体化平台的生产指挥中心,让机组利用小时数连续4年超8000小时,成了行业“标杆”。
在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,阳江核电和中广核苏州院工程师们还在攻关前沿的技术。“纳孔纤维碘吸附器,跟电脑主机一般大,搬运方便,空气净化效率高,耐高湿度,使用寿命长,应用场景广,工作和生活场所均可使用。”实验室负责人姚志猛抬起设备,机身上“中广核”的标识格外醒目。截至目前,类似这样的创新成果已转化为512项专利(其中发明专利74项)。
创新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运行数据上:阳江核电建成全国首家核电群堆管理全流程实体化运作平台、全球在运在建核电首例冷源永久改进项目;2024年上网电量500.75亿度,成为国内唯一连续两年上网电量突破500亿度的核电站,87.5%的WANO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大修持续创优。
绿色发展:白海豚的“成长记”与“生态账”
“老梁,今天看能不能邂逅咱们的‘吉祥物’?”船长阮维达驾着船轻荡在核电基地周边的碧波上,身后跟着化学环保部的梁伏全——他正专注于核电站周边海生物的日常巡航监测。“你看那片翻涌的浪花,准是‘阳阳’带着崽来了!”船长抬手指向远处海面。“阳阳”,是这群常来“串门”的中华白海豚,在渔民们口中最亲切的昵称。
“阳阳”的故事,正是阳江核电践行绿色发展的实践之一。在“生态核电”理念指引下,阳江核电不仅常态化开展海水水质在线监测、定期取样分析,持续追踪这片海域的每一丝变化;还构建多维生态圈,探索核电融合发展,在实践中建立起科学的运行阶段评估指标体系。从雨污分流、中水回用的精细管控,到节能降碳、生态振兴的系统推进,一系列实打实的环保举措,让这里成为全国首家“生态核电运营示范基地”,也为全国在运核电基地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保护样本。而白海豚家族逐年“添丁进口”,正是对这份坚守最生动的回应。
更直观的“绿色账单”,在一组组数据里清晰可辨。截至2025年6月底,阳江核电基地六台机组累计上网电量4132.68亿度,这相当于减少1.25亿吨标准煤消耗,减排二氧化碳3.39亿吨——若换算成森林,足有93万公顷,面积超4.5个深圳。
“平堤水库坝堤底那片‘同心林’,都是我们亲手种下的。”平堤水库工作人员王洪楠翻着台账,眼里满是欣慰,“这四年来,单是化学环保部,就组织多个地方开展植树活动,种下了2000多棵菠萝树、风铃木、大红花等,如今‘同心林’已蔚然成林,足有1000多棵呢。”
共享开放:绿能之都的“核电新味”
从守护一片海的生态,到布局一个产业的绿色未来,阳江核电始终秉持“安全发电,造福社会”的使命,积极联动集团在阳产业资源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。核能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、清洁能源及关联产业加速集聚的格局正愈发清晰。2024年,阳江市累计向大湾区送电718.51亿度,其中,中广核在阳清洁能源产业共输送超511.25亿度电。广东每用10度电,就有1度来自阳江。
在阳江核电基地,关凯元在师傅的带领下熟悉基地环境。这位来自阳江的20岁小伙,通过华南首个核电运维产业学院的“校企双制班”,实现了从技校生到“准核电人”的蜕变。“等明年毕业转正,工资还能涨涨!”关凯元的笑容里透着对未来的笃定。作为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首批实习生,他和50余名同学中80%来自阳江本地。这所由阳江核电牵头成立的产业学院,通过“三师协同”教学团队(企业专家、技术骨干、院校教师)和“工学一体”培养模式,计划三年内培养千名核电运维人才。
沿着G228国道走进允泊村,70岁的施伯正带着孙子在文明实践所前看图片展。“以前出海打鱼靠天吃饭,现在家门口就是公园,道路宽敞、路灯明亮,东平镇越来越好!”阳江核电与当地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及风貌提升,实施一环一带一廊,更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当地建筑,打造出“企村同美”的乡村新貌。
这种改变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——在镇上的维也湾本港海鲜城里,老板思琴忙着给研学团孩子上菜,并算起账:“自从阳江核电和镇上合办研学旅行,这一片带火了,今年我店来了快4000人。”
村民妙丽也是研学活动受益者,她与同村的10人被村集体开办的文旅公司聘请为兼职核能科普乡村讲解员,用“乡音乡情”为研学学生提供生动讲解服务。“现在镇子发展越来越好,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干事创业,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!”谈起未来,妙丽感慨道。
从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到企地融合的乡村振兴,从碧海银滩的生态守护到产业集群的合作共赢网上股票配资开户,阳江核电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,成为推动阳江“绿能之都”建设的中坚力量。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